今年非常榮幸地參與了教育部主辦的『共響教師節』海報設計活動中,高中職五專組的評選,發現幾點有趣的現象。作品之中,本組作者群透過作品,所表達的師生關係,學習經驗等,對於關心教育的老師與家長,打開了窺視教育現場,理解師生關係的一扇窗。個人覺得深具有參考與研究潛力,在此與各位分享。
今年參賽高中職五專組的作品共有67件,本人約略區分為甲乙丙三個主題 ( 無法分類2件自成一組)。三個主題分別是:陳述個人受教經驗,體貼/推測老師內心感受,試圖詮釋教育本質等三類。(部分作品內容同時可歸於兩個主題,以下計算作品數量時並未扣除雙主題,故最後總數超出67件。)
陳述個人受教經驗:
甲1組:或許累積多年通俗文化影響,今年作品與『魔法,召喚』相關主題高達19件,是作品次多組別。以『魔幻』來描述對老師或知識海洋的浩瀚與不可知。作品中,老師『魔法般』的解題或展示知識。
由高中職學生眼中所觀察到的教學,一方面是尊崇老師為魔法師,另一方面也顯現作者對於學識的距離感,有如魔法般地無法掌握/僅能由少數人掌握。參賽選手在學業上的表現並無相關資料,未來可作為進一步分析之基礎資料,以開展關聯性之研究。
甲2組:本組『轉譯文字』是作品數量最多的,共20件。由成語,祝詞為發想開始,轉換為圖像作品。例如與桃李相關,感謝文字美化等。本次活動徵集以『海報』為基本要求,是以圖像傳達為主。本組作者以文字轉化做作為主題的發想,在本質上需要先解讀/挑選文字意涵,再轉換圖像,兩者更需要統合,需要對文學-繪畫兩種藝術形式的整合,深具挑戰。作品中極少數能在兩層的轉換中,呈現出成果。少數作品以突出的創意,將文字成功的超譯為圖像,如作品65號,以『有球必應』來呈現教師的多工與多能,並幽默地以圖像呈現,是少見通過兩個層次轉換挑戰的作品。
除了上述兩大主要類型之外,甲3組是將老師描述為照護者(11件),如天使,母親等。顯現出個人在學習過程中與教師情感上的連結,同時也是傳統基礎教育中,如諺語『一日為師,終生為父』對師者的期待。
甲類合計50件,占全部作品74.6%。
貼近/推測老師內心活動感受:
本類試圖描述教育現場教師的內心感受,揣測教師的內心活動。具體呈現的方式為:多手的八爪魚,千手觀音,顯現趕課焦慮的魔王等。
在此,教學現場不是單方面教師的表現,而是師生之間的互動。由表面的觀察,到深度的相互理解,都可能存在。也顯現大專組更能由他人視角來試圖接近與理解他人,揣測/體會老師的內心活動。對教師而言,是建立師生連結與對話的機會,同樣也是情商教育的可能。
詮釋教育本質:
除了上述甲乙兩類由感受出發,作為表達的基礎之外,丙類試圖詮釋『教學的本質』。本組共11件,所詮釋教師在教育上的功能包含:助攻、探索與發現。
『助攻』將教師比擬為奶油增加食物滋味(作品43號),廚師發揮食材特質(作品45號)。學生是被動的,維持原貌的,需有待慧眼,巧手,伯樂,來促成學習成就。
『探索與發現』:領航主題有走出迷宮(作品4號),探險家(作品11號),鑰匙(作品16號),大鳥(作品57號),太空人(作品61號),鴐駛員(作品66號)。
此主題是傳統教師功能中的解惑,少數作品也隱含了積極的夥伴關係,非常值得讚許。
結語:
高中職五專組學生,累積十多年教改後之受教育經驗,作品呈現出可喜的多元角度。對教師而言,創造情感與知識的連結,扮演引導與領航的角色,仍然是千年來教育現場的本質。
高中職學生對於老師個人情感的連結,仍然深厚,也試圖理解教學現場不同角色的內心活動,更進而試圖詮釋教育的本質。在當前網路,3C工具普遍使用的情況下,教師的角色在此活動中仍然展現出無可取代的位置,也是對誨人不倦的老師們最好的讚禮了。